巴菲特的名言"潮退之后游裸泳的一定是你"
他們都只在一片漲聲之中,無限的憧憬下直到有一天他們發覺原來什麼都沒有做過,這就是我本人對中國的看法,最新我們的團隊開始把投資組合中的30%由原來的中國部份轉移至外部的成熟市場,並且我們盡可能的提高流動性,目的並不是我們保守,而是我們得準備一些資本等待做空中國的機會以及減低風險,因為我們想信大中華市場已經快進入泡沫的最後階段,而這階段的特點是風險/回報開始惡化。 當然我不是說要離開市場,而是說小心中國市場,在我們看來全球在2010-2011年仍然是牛市,但是對於中國來說,每向上一步風險亦不斷累積,我們得小心風險的控制。 有朋友問我當全球對中國一面看好的時候,為何對中國抱審慎的態度? 那是有原因的,我先說說中國的問題吧!
一. 中國的救市方案持續性問題
我們還記得去年十萬億的貸款令中國成功保八的事,不知應該高興還是擔心,在我看來並不是傳媒說的那樣成功走出困境,在全球中脫穎而出,在我看來只不過把問題拖延,而且把中國推入更深的困難之中。 我們先細心的想一想問題,十萬億的貸款去處是什麼地方? 大家一定有答案,主要是基建、鐵路、國企、房地產及股市,基建、鐵路及房地產那是什麼樣的投資? 他們全是一次性的投資,投資項目的時候它可以創造就業,消化水泥、鋼材、家電等產能過剩......但是一但項目完成了國家怎麼辦呢? 目前大量的統計已說明中國的房屋空置率已經達30%以上了,而且還有大多數的公路基本上沒有有效運用的,當然最近建的高鐵利用率也是奇低(香港政府有毛病是不,花700億建什麼高鐵,可能要超支而且還要花50年才回本,那麼我告訴你如果700億單單投資AAA的30年國債yield為4.7,50年的回報就是6632.57億 ^^ 那麼你說以效益的角度是80後有問題還是支持者太無見識),話說回來這些全是產能過剩,而問題加上十萬億投資後過剩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的問題是因為對建造需求預期過於樂觀下增更容易增加產量 水泥、鋼材等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更加嚴重。
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是社會大量的資源投放在一次性的項目上,而且一但完成項目,再不能持續有效的拉動經濟,同時做出大量的浪費。 真正的拉動經濟是什麼"內需",因為只有需求才能拉動企業的生產,提升收入及民間財富,再提高需求持續的一直發展。 那麼你認為中國有可能大幅拉動內需嗎? 我們只要想想中國的人均儲蓄只有數2-3萬元,加上中國是一個財富分配極之不平均的社會,80%以上的財富集中在10%以上的人手上,所以真正的儲蓄大國只有是全部13億人口的加總的時候,大多數人是極之貧窮的,我問你如果一個國家80%人都是月收入800-2500人民弊,儲蓄平均只有1.5萬左右,而國家又沒有什麼教育、醫療及住房保障,你能拉動什麼內需,天方夜譚? 基本上要提升內需就得大幅提升國民的收入,但是提升國民收入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目前政策大部份資源已經用來放來基建、房地產及股市,並不是去提升民企的利潤率,從而令民間更富及更具活力。
我再說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聽上去是不是很美,拉動內需是吧? 你用來炒作股票,用作概念還可,如果你因此長期投資家電,一定虧死你。 我們想一想,如果你農民或是一般的中國平民,手上有20000儲蓄,家庭月入3000人民幣,汽車下鄉是什麼樣的情況,假設你可以用優惠價錢買一輪2萬元的吉利汽車,那也意味你全部的儲蓄就完了,那麼日後你為了要補回用掉的儲蓄,必須要以後更加的節約吧 (收入提高不了多少的) ! 明白了這一點就非常的了解這樣拉動內需的政策,個人意見是把民間財富來一個預先透支,一次搜括出來充充數,但是想來想去最後都是沒有持續性,而且令將來的問題更惡化,車可、同冰箱以年年買嗎? (如果收入2000千美元還可以)。
我不知道中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政策,強行拉動消費而不是從問題的根本提高收入入手,你如果能提高收入,還怕別人不去消費? 如果你可以解決民企虧損及營商的問題,那有賺錢的企業不加工資的道理? 以往的二強馬車(消費一直是弱的),出口已經可以確定不可能像以前的那樣了,而且最近還說要把人民弊升值(你想想出口怎做下去),那麼想來政府技窮了,把大量錢投在投資方面去拉動GDP,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2009年保八成功之後,今年又是保八的考驗 ^^ 。 依我說如果你把思維這樣考慮,那麼你每年都得考驗而且越來越困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可能跟GDP一樣的比例提高,這是因為投放沒有從根本問題解決。 日本在泡沫經濟爆破後出現失去的十年,但是並沒有我們想像那種糟透,因為日本經濟雖然沒有增長,但是它是個全民富裕的社會,所以即使日本最近面對戰後最嚴重的出口還境,它仍然沒有中國的那種糟。
二. 我們的出口復甦了嗎?
根據中國海關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出口同比增長45.7%,進口同比增長44.7%;經季節調整后,出口同比增長59.1%,進口增長74.7%。市場此前預測出口增長38.7%,進口增長39.7%,看上來增長45.7%是很高的增長率,然而這只不過是跟2009年的低基數下的比較了,實際上2月份的出口環比增長依然下跌了13.7%,比一月份的時候更差。
事實上考慮中國出口的形勢,雖然美國的消費者信心已然有一定的回升以及隨著美國的經濟企穩,中國的出口從2009/02月的最低谷反彈,但是我們仍然對於出口的形勢保持中性的看法,因為美國經濟情況已經限制了美國的信貸消費力,其次更大的貿易壁壘及保護主義更加使中國出口業雪上加霜。 另外出口產值復甦並不等於出口企業能賺更多的錢,由為我們相信來自於美國及歐洲國家的訂單必定有很多的降價壓力,使得出口企業基本上沒有毛利可言。 另外一般人都有錯誤的觀念,以為中國的出口企業之所以不賺錢是因為缺乏訂單,事實上不是這樣的,而是我們的國家雖然世界工廠,然而只要非常簡單的純制造,大多數並沒有有效的建立一條由原料到銷售的整個工業錬,由於只有純制造的環節,我們沒有如銷售、採購、物流及設計等高增值的環節,而且訂價權是掌握在美國進口商的手上,所以為什麼NIKIE的衫在香港可以賣上200元而中國的生產商只有2-3元的毛利,關鍵就是我們沒有訂價權,更甚的我們也沒有原料的訂價權,因為全國大商品的訂價權操縱在華爾街及芝加哥手上,所以為什麼中國的工人收入提不上,不是中國人多而是你一但細心考慮在這二重壓榨下企業還有什麼利潤,所以即使出口數據理想如果不考慮出口企業的利潤率,根本不能反彈出口事實。 我非常支持郎咸平教授一樣的觀點,中國之所以房地產價格不斷升,不是中國的經濟走好而是最大的原因是中國的投資環境已經年復年的惡化,商人在沒有利潤及產能過剩下,資本唯一的出路只有房地產。 下圖是先行指標中國的PMI值在2月更進一步下跌企業對於新增訂單及工業生產開始審慎。
三. 通漲是問題
就如上述所說的,大量熱錢的副作用開始出現,這就是連賣菜的都知道的問題,中國開始面臨新一輪的通漲問題,就像我之前說過的通漲會持續影響投資者的預期,推高資產泡,推高房地產價格,連帶的推高建材、租金成本以及各種產品的價格,形成一個惡性的輪迴,一但中國的增長不能夠維持,而中國的泡沫累積到政府不敢緊縮的時候(其實現在已經是,因為中國地方收入太過依賴賣地,一但房地產泡沫爆破,地方政府必然出現財政危機,繼而影響金融業),惡性通漲就會出現而且,一但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切政策已經無效。 下圖為中國的CPI,可以看到2010/02月持續的上升,雖然官方的說法是春節性因素,但是如果我們考慮不包括在CPI的房價,真正的CPI可能更高,其次是春節雖然是因素推高CPI,但是這樣的增幅仍然令人擔心,而我們相信人民銀行會在第二季度開始加息,加息對於目前高高在上的資產價格會做成多大影響,我們不知道,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加息後資產價格往往會持續向上一陣子,然後到達臨介點。四. 人民幣升值不由得中國
儘管人民弊一直受到西方各國的壓力一直要求中國升值,然而中國政府必定知道人民弊再升值必定再進一步打擊出口業,令本已疲憊不堪的出口雪上加霜,當然有人說中國把人民弊升值可以令進口的成本降低(如源材料價格及產品),令CPI得已舒緩,但是我個人觀點認為升值無助舒緩通漲,而且更會把中國推向硬著陸,不要以為中國現很安全,事實上中國已經開始被美國步步進逼。 以個人觀點美國已經開始運用他們的經濟力量,逼中國走向泡沫經濟並破裂,我的觀點是美國對於中國已經開始金融戰並如下:
1. 去年中國十萬億的貸款不但刺激了基建投資,同時也刺激了資產泡沫,而華爾街及外國熱錢沖入中國及香港進一步在實體經濟未及回穩下已經先行推高資產價格制做泡沫及趨勢。
2. 華爾街操縱的商品市場,把商品的價格刻意拉高(所以為什麼石油、鐵礦石等商品在經濟困難的時期仍然上漲,這是違反我們一直以為的經濟學供求原則,因為事實上商品市場的價格完全不能反映供求定律,而是被刻意操縱),拉抬更高的價格變相令源材料進口需求高的中國雪上加霜,而成本上升引發CPI進一步上升。
3. 美國向市場不段灌輸人民幣會升值的預期,特別是一些華爾街大行,他們有能力操縱中國食品及源料的價格,把CPI進一步提高迫使中國政府加息。
4. 更高的息率及升值預期推動更多的熱錢流入,把資產推高形成更大的通漲壓力,形成一個惡性的輪迴。
5. 人民弊如果一但升值,必定更多國外熱錢衝高資產泡沫,如當年日本一樣。
5. 當資產泡沫的風險到是時候,美國進一步開始加息週期,收回流動性令大量熱錢流出中國,硬著陸。
我希望中國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至少中國的外匯還未完全開放使得外資不會像越南、泰國、香港、日本等金融危機一樣對付我們,但是現在中國實體經濟未完成改善下已經出現資產泡沫,情況令我們擔心而市場對於中國市場的態度已經不像2009年那樣樂觀了。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減少投資內銀及內房的原因,因為我們不希望長期的投資組合內持有過多在未來有風險累積可能性的股票,而且內銀最近在市場抽水的舉動對於一直宣稱 不良貸款 NPL 的內銀來說,似乎有點言行不一致,以中國一直隱惡揚善的美德,我們更傾向為惡的一方面做好準備。
- 另外由於政策不明確我們也樂於及見議加息前持有50%的現金。
- 另外分散投資組合到思捷或利豐等面向外部經濟的股份,從而減低中國出現問題時的風險。